自然界中所有的争端,归根结底,大多源自动物对资源占有的本能。这种本能体现在族群中的地位、话语权、交配权、生产资料分配权,以及资源的优先享用权等方面。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也继承了这种本能,只不过我们的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化和复杂。
例如,在公路上,我们经常目睹两辆汽车因为争道而导致事故。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两位司机在斗气,但实际上,这是对地位和话语权争夺的动物本能的体现。这与远古时代黑猩猩为地盘、食物、配偶和族群地位而斗争并无本质区别。当下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使我们不再需要为了基本的生存资源而生死相搏,但我们的基因深处仍刻有争斗的本能,驱使我们为了所谓的面子或话语权而争斗,尽管在更广阔的视野中,这些争斗显得微不足道。
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通过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来指导公民的日常行为,并设定相应的惩罚措施。这些社会规则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限制我们对资源的占有本能,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秩序。然而,在愤怒的情绪驱使下,我们往往忘记了心平气和的重要性,而更倾向于回归动物本能,通过发泄来平复情绪。法律和惩罚措施构成了社会的最后防线,防止人类因过激行为而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否则你我极有可能已死在过去人生岁月中的某一次争吵中。
我们对人际冲突的根源有了初步的理解之后需要一些有效的策略,以便快速分辨冲突双方的意图,并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
在自我认识方面,我们面临着长期的挑战。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真正了解自己,更不用说与自己和世界和解了。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加深自我认识,包括分析他人的客观描述、观察自己的言行、通过沉思和实验自我探索,以及通过外界的反应来认识自己。
从他人那里了解自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你必须确保他们对你所说的是真心的,而不是出于情面而保留意见。只有这样,你才能有效地建立一个分析自己的模型。起初,他人对你的看法可能让你感到有所偏差,你可能会急于辩解,证明他们所看到的并非真正的你。但如果你耐心倾听并深入思考,你可能会发现他们所描述的正是你无意中忽视或掩盖的真实自我。
真实的自我是多面的,既有善行也有恶行,既有智慧也有愚蠢。人类习惯于给人贴上标签,将他们归类,这个行为也来自人的天性本能,凭直觉和经验对事物的快速认识和归类有利于我们的生存,但这样的做法忽略了事物的多样性,很多时候正确的认知其实是反直觉的。一个人在做好事时是好人,在做坏事时是坏人,好人坏人这样的标签只在他做某件事时适用,不应成为对这个人的长期印象。认识自己也是如此,我们身上的每一个特征都是真实自我的组成部分,我们不用为他人的印象中的优点而自满,也不应为自己的缺点而感到羞愧。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缺点是为了衬托别人的优点,而我们的优点也可能是因为别人存在的缺点而显得突出。
以下是三种自我认识的方法:
- 反思和自我观察:从他人那得到对自己的印象后,可以为自己做一个人物画像,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对自己进行审视。寻找画像中每一个特点的根源,这些特点有可能来自于童年的阴影、成长环境养成的习惯、工作中塑造的习惯,生活中塑造的习惯等等。可以考虑在一个安静的环境并拥有一段充裕的时间,泡一杯茶或是咖啡,只有自己,手里可以把玩着某个自己喜欢的小物件,去思考自己每一个特点产生的缘由。
- 随时记录:养成一个随时记录碎片化信息的习惯,并坚持几个月甚至数年以上,你可以从过去的记录中寻找自己的心路历程。
- 阅读和学习:阅读更多心理学文献和人文知识,更加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的水平。
认识自己是一个漫长而迷茫的过程,不求一朝一夕的顿悟,只求年深日久的琢磨,贵在坚持不在速成。
当对自己的真实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我们可以把这些方法用来认识别人。一个人的性别、年龄、身体情况、出身背景,当前环境等信息都是自己去分析一个人的有效参数。分析对象的每一个特征信息都足以影响我们的分析结果,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事情都另其产生不同的变化。而我们要做的也不是急于对分析对象进行一个最终判定,和认识自己一样,需要年深日久的琢磨,一事一论,一时一论,实事求是。
回到本章的开头,争端源起自人类对一切资源的占有本能。深刻的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这种人性本能之后,在争端产生之前去消弭它,在争端产生的时候去控制它,在争端产生之后去处理它。我们凭直觉去产生事物的矛盾,往往就需要做很多反直觉的事情去解决矛盾。逆水行舟很不容易,需要恒心与毅力,唯有坚持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