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保湿

随便记录一些个人想法

0%

自然界中所有的争端,归根结底,大多源自动物对资源占有的本能。这种本能体现在族群中的地位、话语权、交配权、生产资料分配权,以及资源的优先享用权等方面。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也继承了这种本能,只不过我们的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化和复杂。

例如,在公路上,我们经常目睹两辆汽车因为争道而导致事故。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两位司机在斗气,但实际上,这是对地位和话语权争夺的动物本能的体现。这与远古时代黑猩猩为地盘、食物、配偶和族群地位而斗争并无本质区别。当下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使我们不再需要为了基本的生存资源而生死相搏,但我们的基因深处仍刻有争斗的本能,驱使我们为了所谓的面子或话语权而争斗,尽管在更广阔的视野中,这些争斗显得微不足道。

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通过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来指导公民的日常行为,并设定相应的惩罚措施。这些社会规则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限制我们对资源的占有本能,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秩序。然而,在愤怒的情绪驱使下,我们往往忘记了心平气和的重要性,而更倾向于回归动物本能,通过发泄来平复情绪。法律和惩罚措施构成了社会的最后防线,防止人类因过激行为而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否则你我极有可能已死在过去人生岁月中的某一次争吵中。

我们对人际冲突的根源有了初步的理解之后需要一些有效的策略,以便快速分辨冲突双方的意图,并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

在自我认识方面,我们面临着长期的挑战。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真正了解自己,更不用说与自己和世界和解了。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加深自我认识,包括分析他人的客观描述、观察自己的言行、通过沉思和实验自我探索,以及通过外界的反应来认识自己。

从他人那里了解自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你必须确保他们对你所说的是真心的,而不是出于情面而保留意见。只有这样,你才能有效地建立一个分析自己的模型。起初,他人对你的看法可能让你感到有所偏差,你可能会急于辩解,证明他们所看到的并非真正的你。但如果你耐心倾听并深入思考,你可能会发现他们所描述的正是你无意中忽视或掩盖的真实自我。

真实的自我是多面的,既有善行也有恶行,既有智慧也有愚蠢。人类习惯于给人贴上标签,将他们归类,这个行为也来自人的天性本能,凭直觉和经验对事物的快速认识和归类有利于我们的生存,但这样的做法忽略了事物的多样性,很多时候正确的认知其实是反直觉的。一个人在做好事时是好人,在做坏事时是坏人,好人坏人这样的标签只在他做某件事时适用,不应成为对这个人的长期印象。认识自己也是如此,我们身上的每一个特征都是真实自我的组成部分,我们不用为他人的印象中的优点而自满,也不应为自己的缺点而感到羞愧。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缺点是为了衬托别人的优点,而我们的优点也可能是因为别人存在的缺点而显得突出。

以下是三种自我认识的方法:

  1. 反思和自我观察:从他人那得到对自己的印象后,可以为自己做一个人物画像,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对自己进行审视。寻找画像中每一个特点的根源,这些特点有可能来自于童年的阴影、成长环境养成的习惯、工作中塑造的习惯,生活中塑造的习惯等等。可以考虑在一个安静的环境并拥有一段充裕的时间,泡一杯茶或是咖啡,只有自己,手里可以把玩着某个自己喜欢的小物件,去思考自己每一个特点产生的缘由。
  2. 随时记录:养成一个随时记录碎片化信息的习惯,并坚持几个月甚至数年以上,你可以从过去的记录中寻找自己的心路历程。
  3. 阅读和学习:阅读更多心理学文献和人文知识,更加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的水平。

认识自己是一个漫长而迷茫的过程,不求一朝一夕的顿悟,只求年深日久的琢磨,贵在坚持不在速成。

当对自己的真实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我们可以把这些方法用来认识别人。一个人的性别、年龄、身体情况、出身背景,当前环境等信息都是自己去分析一个人的有效参数。分析对象的每一个特征信息都足以影响我们的分析结果,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事情都另其产生不同的变化。而我们要做的也不是急于对分析对象进行一个最终判定,和认识自己一样,需要年深日久的琢磨,一事一论,一时一论,实事求是。

回到本章的开头,争端源起自人类对一切资源的占有本能。深刻的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这种人性本能之后,在争端产生之前去消弭它,在争端产生的时候去控制它,在争端产生之后去处理它。我们凭直觉去产生事物的矛盾,往往就需要做很多反直觉的事情去解决矛盾。逆水行舟很不容易,需要恒心与毅力,唯有坚持二字。

静观其变

最近抽空做了一个随机读古诗的网站 取名叫做 《空山语》主要用于自己平时没事刷一刷,从几十万首古诗里找到一些从未读过的诗词,还是挺有趣的。

https://www.getpoem.com

2024年我可能会多花一些时间用于思考和写作,一直以来我都想写的一个主题,那就是描述关于每个人的心理秩序建设、维护和冲突的关联关系。

我平时脑子里有一些零碎的想法,不过还不成体系,今年争取能多写一些章节,以便于整理思路。

暂且定义这个主题叫做《心理意识秩序论》吧。

静观其变

不知道大家对 “静观其变” 这四个字的理解如何?

百度知道的解释为 静观其变 : 不动声色安静地观察它的变化;看着事情的发展,根据发展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还有些其他的地方搜索到的解释: 静观其变:意味着我们需要冷静地观察问题,了解问题的本质和背景,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这些解释对“静” 这一词的解释似乎不够,偏向于一种行为,安静、冷静,静止等词作用于人。我个人对此有一些其他的思考。

我们身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时间不断向前推进,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改变。当下的很快会成为过去,未来很快会成为现在,使得我们没时间停留,也无处停留安身。

“动” 在我们眼前无时无刻不在呈现,那么 “静” 在何处?既然万事万物都有正反两面,那么所有事物也应该有动,静两种形态,否则就成了乱动,盲静了。

“这次考试成绩是我这辈子以来最好的一次”,”这是我今生吃到最好吃的东西”,类似这种句子,在被说出来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失效了,它只能在被说出口那一刹那被认为是正确的,但是说完就错了。

原因很简单,你这一辈子还很长,未来的要发生事情当前还无法确定,这辈子之最只能作为以你当前时间为节点过去所有人生经历的一个客观的总结,但它被证实有效之后即失效了,当未来很快来临时,有无数的这辈子之最需要被你发现。

客观事物的动态变化是无法阻挡和改变的,我们身不由己在随波逐流,那我们每一次思考和总结的瞬间就称之为 “静”,而不是把我们站在原地不动,强行停止思考,什么都不做称之为静,那个不叫静,那个叫死亡。因为当我说完 “这是我今生吃到最好吃的东西” 之后立即就死,这句话也就成了永恒的真理,否则真理永远都在动态变化。我们在 “静” 的那一刹只是把握住了过去的真理,以及作为对未来真理的一种探寻经验,所谓 “静观其变” 莫过于此。不是用眼睛去观,要用心观,用一颗身处时间洪流中但能随时沉静下来的心去观察。否则看了也是白看。

以上就是我对 “静观其变” 这四个字的一些粗浅理解。今年写的文章不多,很多话刚敲出来就觉得错了,赶紧收回去重新思考。就本文来讲,不敢妄谈对错,仅以此推演动静吧。

道不可名

道不可名,连提都不能提,那我们说道究竟说的是什么玩意?道如果是万物本源,是物自体,那么它是不可言表,不可名状的。

我们对道所有的阐述,包括我现在写的文字都是在说一个概念,而不是它本身,它本身什么都不是,一块石头存在那里数十亿年,它什么都不是,你路过了说它是石头它便是石头,你说可以提炼它体内的元素用来做成各种金属装饰品,那它就是矿石,它就是你脖子上的饰物,但它本身,什么都不是。

这大概就是道不可名的缘由之一吧。

消费主义陷阱,是一种可以及时获得的满足感。一般来说现在只需要花钱就可以得到,金钱花费的多少和个人的消费境界决定了这种满足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当我们通过物质刺激获得这一行为获得满足感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满足感降低,耐受度增加,下次再想通过同样的物质获得同样的满足感变得比较困难。

在精神层面上我们获得满足感通常需要延迟满足,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的自律性会先克制自己获得简单欲望享受的行为,积累更多的条件以便于获得更满足的享受。

信息传播的快速程度和物品交流的方便程度会极大的阻碍我们在精神层面获得满足感的进程,因为可以简单通过金钱获得及时快感,何必多此一举,哪怕它并不持续,我们下次再花钱就是,没钱继续赚,走上一条短平快满足愉悦自己的道路。

如何向你身边的人讲好一个故事? 表面来看是观点的输出,实质上是一种对讲诉目标”洗脑”的过程。

假如你只是给你的朋友讲你今天早上吃了什么,昨天跟谁进行了一次约会,这其实并不是讲故事,这叫做流水账。

讲故事的核心在于如何把你要表达的观点和思想以一种巧妙而不着痕迹的方式植入到对方大脑里,在对方很多年回忆起这件事情时,首先想到的是你讲了一个好故事,而不是改变了他的想法。

事实上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已经被你的观点和思想所影响,但是他本人并不一定会主动意识到这一点。

创建目的

人到了一定年龄后,记忆力和精力呈抛物线下降,即使倔强如我也是如此。因此还是通过一个自己可以完整控制的Blog形式来记录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思维,以待未来某个时日可以回溯。

网站名字

深度保湿(deepdew) 这个名字很奇怪,原因是希望把自己的大脑经常侵泡在水里,可以保持清醒和清爽。

更新频率

根据时间不定期写作,平均一周一次吧,也是希望通过固化某种行为习惯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所使用组件

  • 域名托管: NameSilo
  • 程序和内容托管: Github
  • 静态网站托管与管理: Vercel
  • Blog系统: Hexo